一、政策出台背景
1.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张
截至2024年底,中国风电、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14.1亿千瓦,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%以上,首次超过煤电装机。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,原有固定电价机制难以适应市场供需变化,无法公平体现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责任,矛盾日益突出。
2.固定电价机制的局限性
过去新能源采用固定上网电价或补贴政策,虽推动了行业初期发展,但导致价格信号失真,无法反映真实市场供需,且阻碍了技术竞争与成本优化。
3.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需求
自2021年燃煤电价市场化改革后,电力市场逐步完善,为新能源全面入市创造了条件。此次改革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一步。
二、改革的必要性
1.反映市场真实供需
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、波动性(如光伏午间出力高峰与晚高峰需求错配)导致收入波动剧烈。市场化定价能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,平衡供需矛盾。
2.促进公平竞争与责任分担
原有政策下,新能源未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成本(如备用容量、调峰等)。改革后,新能源与煤电等同场竞争,需通过市场机制体现调节成本,推动电力系统整体协调。
3.稳定行业预期与可持续发展
建立“多退少补”的差价结算机制(即市场价低于机制电价时补偿差额,反之扣除差额),可平抑价格波动风险,保障企业合理收益预期,促进行业长期投资信心。
4.分类施策平衡新老项目
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,存量项目沿用现行政策衔接机制,增量项目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电价,既保障存量平稳过渡,又引导增量项目适应市场竞争。
三、政策带来的影响
1.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
促进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:市场化竞争倒逼企业优化技术、降低成本,推动行业从政策依赖转向市场驱动。
收益分化与风险管控:项目收益将更多取决于市场供需和运营能力,企业需通过签订长期购电协议、配置储能等方式管理风险。
2.对电力市场的影响
加速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: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动交易规则完善,促进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和绿电消费,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。
电价波动性增强:新能源高占比地区可能出现午间电价低谷、晚高峰电价高峰的现象,需配套储能、需求响应等灵活性资源调节。
3.对终端用户的影响
居民与农业用户电价不变:继续执行现行目录电价,改革仅影响工商业用户。
工商业电价短期趋稳:预计首年工商业电价总体持平,但长期将随市场供需和新能源成本变化波动。
4.对绿色转型的推动
绿证与市场机制协同:明确差价结算机制与绿证收益不重复,促进绿电消费与碳减排目标结合。
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:政策强调不得强制要求配置储能,但市场机制将自发推动储能需求增长,提升系统调节能力。
总结
此次改革是中国电力市场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,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。其核心在于平衡市场效率与行业稳定,既释放竞争活力,又通过差价结算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。未来,新能源与储能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将成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路径。